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三新”时代许多企业正在探索的话题。在“三新”背景下,企业的增长逻辑不再是以个别的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这种单兵作战的方式出现,更多程度上是以生态圈的形式出现的。合作才能共赢,生态圈更容易形成市场规模、更有能力把数字协同等要素组合在一起,重构商业模式。这样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新时代、新的格局下,有那么多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有新的作为,实现弯道超车,实现指数级的增长,这也是我强调和看好跨界融合的原因所在。
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没有一个企业是完美的,每个企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短板。怎样解决短板?过去我们用的是木桶理论,自身完善修补短板。但是用共享共赢、跨界融合的思维,我们发现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短板,可以通过共享让自已的优势去补别人的短板,各取所需,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热衷于并购股权交易等活动。

中兴事件以后很多人说核心技术是我们的短板,所以要有自信去发展核心技术,这个从一定程度讲是对的,但是千万不要狭义化。《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几项技术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其他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中国国产客机C919),西方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我国高铁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我们走的是跨越国界、技术融合的路径。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设,砸钱就能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有更高眼光的战略计划,泡沫式的追赶要不得。“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跨界融合的典型。为什么国家一再强调开放?中国寻求国际的合作、跨界的合作,只有和世界上其他经济共同体相互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把中国经济融合到世界经济当中去,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要牢记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贸易战最好的办法是联合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共同去寻求平衡的、互惠的、公平的贸易法则,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中合作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跨界也是寻求更好价值和企业潜力的有效途径。世界五百强企业大部分是近一二十年崛起的,包括我们熟知的苹果、脸书、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企业几乎都是跨界融合的高手,他们在新机会的把握、资源的整合和行业布局方面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例如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都不是它自己生产的,大部分的软件开发也不是它自己做的,而是通过合作并购、专利购买,以及其他的合作方式取得的,这样便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苹果的王国版图。苹果产品的触摸屏就是中国的一家企业提供的。

跨界融合趋势下的三点改变
跨界融合趋势下,有三点改变值得去关注。
一是,增长的逻辑变了。“弯道超车”只是增长现象,现在频频出现以跨界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实现飞跃式增长的案例。物业管理行业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通过并购、股权合作、上市等方式,以产业的跨界、区域的跨界、业态的跨界实现了指数级增长,企业市值也产生了1+1>2的效果。雅生活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以“雅居乐物业+绿地物业”双品牌驱动战略和多种经营助力内生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拓展、投资并购与合资合作,三驾马车拉升外延增长,辅以“平台输出”模式,快速扩大雅生活集团的业务版图和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物业为主,多元业务并行”的发展战略深受资本市场青睐,市盈率高达50多倍。资本看好的不是故事,而是企业增长的价值和潜力,行业跨界做得好、融合做得好,增长就会超出想象。

二是,服务对象的需求逻辑变了。行业面临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过去我们只要把物业打理好就可以了,现在要提升到对人的全面服务上来。以一家企业的能力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全方位的服务需求,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光是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一家企业不可能穷尽所有去响应,唯一的出路就是跨界合作,融合各路资源,包括线上的、线下的;产业的、资本的;独立的、第三方的;供应商的、服务商的。这方面行业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包括智慧停车、智能化社区等方面。以生态圈这样的面貌和形式出现,物业管理行业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有很多物业服务企业有底气去做社区的综合服务供应商,甚至于做城市的综合服务商。比如,彩生活的“彩惠人生”平台聚合社区商业生态圈力量,把商家渠道费用直接让利给社区居民,实现商户和用户的无缝对接;万科物业与珠海横琴新区合作,在全国提出“物业城市”理念,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与资源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
三是,竞争的要素逻辑变了。在当今市场,更多的是生态圈之间的博弈,像阿里这样的巨无霸经济体也是如此。企业依附在这样的生态圈里面,不再孤军作战,而是充分利用生态圈的各种要素资源,赋能企业,增加能量。所以我们说互联网时代讲究规模和流量,靠自身的能量不足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抱团,中国有句老话叫集中起来可以办大事。形成生态圈可以把资源整合得更有效率,所以生态圈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程度才是根本,决定了企业能得到更多的能量、阳光雨露,充分地施展手脚,不断地壮大发展,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从这个角度看,跨界融合的程度实际上决定了生态圈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比如,阿里150亿投资分众传媒,分众又拿出一部分入股物业管理行业;腾讯的智慧社区开放平台“腾讯海纳”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互联网+社区”一站式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时代变了,企业对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的理解程度、做得得当不得当,决定了企业未来的价值和潜力。
跨界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跨界融合是潮流和趋势,也必然存在风险和挑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智慧和策略。王石为什么反对野蛮资本入驻万科?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在物业管理资本・上市・并购论坛中谈到,曾经花了很多冤枉钱去收购原本以为实现跨界融合的一些好东西,结果发现都是别人挖的坑。所以跨界融合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必须讲究策略,要在对的时间和空间找对的企业;也必须要修炼内功,具备了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有了价值和潜力,你才有对价的条件和底气,才有可能被合作方接受和认可。

其次,要学会妥协。夫妻之间还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况且在商业社会里,必然接触到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价值观。这种碰撞在融合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寻求共识、寻求包容,打造共同的价值观理念为准则,向前看、向未来看,才能产生正能量。这里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商业利益是需要交换的,“利他主义”才能获利,在生态圈只有让合作伙伴赢了,你才有可能成为赢家。跨界融合不能一味地索取,将对方的诉求一概地拒之门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1+1>2的现象可能会相互抵消变成一个负数。
第三,要抵制诱惑。跨界融合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不是一种想干就干的行为,要防止一哄而上。对于别人的并购和上市,对于别人的成功,在一片赞誉和欢呼声中要保持一份冷静、保持一份思考、保持一份客观,思考自身企业的基因、条件有没有基础能够做到像那些上市的成功公司一样,有被资本认同的价值和潜力,如果没有,就不要受外界诱惑。
潍坊物业公司|潍坊保洁公司|潍坊万和物业协助编制
|